真太极 哼哈气 ——哼哈二气玄妙解
发布日期:2025-10-08 22:25 点击次数:109
祖师张三丰《太极拳经六首歌诀》中有诀云“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该诀应为张三丰太极拳体系的重中之重。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就依此诀诠释了三丰祖师的拳诀,并将此句释为“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原形,能打哼哈二气”。
问
这哼哈二气到底为何物呢?
在民间关于“哼哈二气”历来有各种说法,如姜容樵先生的《太极拳谱释义》提及:“发于里实,吐气沉着而伸,挡之者披靡,故曰哼气。手足与心意并吸,能吸得人起,或虚其隙,使其自扑,故曰哈气”。
在平日里,我们或见有习练者行拳时口发哼哈声,或见拳场上多人齐发的哼哈震天声,这些虽被认为在练哼哈二气,但无异是在练外家拳。而哼哈二气是张三丰丹术太极拳修习中的一门吐纳功夫,是太极拳修炼的独特呼吸方法,称太极呼吸。
太极拳即由此而练入丹道,是丹道修炼的筑基法门之一,也是三丰祖师修真悟道的殊胜之处!对现代社会大众来说,就是一种健康养生的极佳运动。
图片
作者拳照
年轻时,本人曾习练过在湘楚一带流传的道门混元太极拳,民间称之“二八仙拳”。该拳主要讲求内练二十八口先天气,习拳时要求松静圆柔,行云流水,吐纳中谷道轻提,踵息缓运。身体在冥杳中激发出哼哈气息,元气充实丹田,伴随有大量内分泌产生,有如泪水、鼻液、口津等能见物,也有看不到但练拳者能体感到内分泌调节功能增强的。原先吾曾对此感到不解,后来经过阅览丹道经书及同仁的文章,方知这些不过是道门太极丹功散落民间点滴。
对于此种拳功的练法及功理分析,本人曾在《武当》杂志2022年第六期就已作过介绍,但近些年仍有不少朋友询问该拳法修习中的相关问题,故今日对此再作些探讨,以期同修指正。
首先,丹术太极拳修习时要求入静
图片
这在其他门派太极拳是少见的,因为民间太极拳一般都属武术范畴,以武为本,而丹术太极拳是以武入道,武术只是丹道修行的一种方法。
道家修行方法尚有多种,站修,坐修,卧修,生活中修等,但是道家不论哪种修行,必从静中而入,没有他途。这种“静”,主指心静,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世间万物的永恒运动中,只有人类能在思维静止状态下产生万般慧果,大到仲尼达儒,老子得道; 小至特殊气功,特种武功,各行业特别技能; 甚至学生学业,无一不在静中方达胜境。
图片
俗话说“静存德,静生慧,静中得康健”,三丰祖师毕生追求此真谛,至晚年察前之利蔽,集古今大成,方创动中求静的修炼法门,时称十三式太极拳。其修习的精髓——哼哈二气,正是三丰祖师给后人留下一种太极炼丹的修真慧行。
凡真修实练过哼哈二气的太极拳人,都会体悟到此气来之不易。它要求习练者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十三式歌诀》里有“静中触动动犹静…...腹内松净气腾然”说的是这个理。丹术太极拳炼气须进入到“极虚灵”的太极境界,这个境界不是你的意念引领进去的,而是需要你真松得透,静得下,在恍惚中一脚踏进去的,所以这要求你先明此理,勤加练习,方可得此气。
其次是习拳人如何进入静的境界
图片
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中说“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招熟显明是指习拳者无论是练十三式还是其它太极拳,拳路必须规范纯熟,行拳要一气呵成。
三丰拳诀中也有指明招熟的标准“一羽不加至道藏”。至道藏在哪里?就藏在习拳者行拳过程中,当习练者的拳路规范纯熟到“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程度,就能讲肢体松透;运动中肢体松透,神意方可入静;能入静,练拳者才能谈“凝神调息”,凝神调息即是炼丹术的下手功夫了。
三丰先生云“凝神者收己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已凝神入静者,身体在动不觉其动,恍惚中能觉有气在穴脉中涌动,随呼吸而入的天地原气汇合归于脐下,继而提踵缩谷,自督脉循经而上,过泥丸宫在天目处可见性光,此过程中身体仍在行拳,所以必有哼哈二气发生,此曰调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内中虎吼猿鸣,外观希声无形。这就是太极练气,久之则有妙象发生,气功家、武术师等习练者或可出现红、热、弹、抖等功能,但修道人不追求此异象,炼丹者志在收气。
“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上争利息乎”(张三丰《道言浅近说》)。
道家收气,千方万法,吕祖伯端,均以“胎息”,静坐站卧,境入无极,至三丰一派确有变化,动中求静,哼哈二气,以武入道,即称“太极金丹”。
此法较胎息法具有优势:
第一消除了重阳祖师所指“坐久则身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的坐修弊端;
第二它是动静结合的运动,可减少修习者走火入魔现象的发生;
第三它不但适合道门内沿习,还适宜民间大众传习,使道家“金丹大道”法门从小众行为发展为社会大众行为成为可能,有益于广大众生,有利于道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推动哼哈二气在体内运行的力量为内劲,也称太极劲,它不同于武术界所指之劲,而是一种先天之劲。
图片
这种劲所应对之敌也与武术人所应对的外敌有所不同,它所应对的是习练者的内心之敌,道家称 “蛟龙” “恶虎” 等。
拳谱招式中的 “上步打虎” “左右降龙” “射大雕,揽雀尾” 等,所指正是习练者降服内心的蛟龙恶虎,驱走意马心猿,在冥杳中启动习练者的先天呼吸即哼哈二气,双修日久,阶及神明!但这些都并非刻意而为之,仅是习拳者在动中求静而己,正如三丰祖师在《道言浅近说》所言“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己。”
三丰太极拳中哼哈二气为何称“打”?
修习三丰太极拳,关健是修出能打哼哈二气的内功。若内功上身,日日收气,习而久之,则丹果自现。但为何这哼哈二气道家称“打”而非“收”或“吸”或“吐纳”呢?
缘由作析如下:
一般情况下,人体诸多外在功能是能由人的思维意识控制的,所以主观意识在人类行为中占有极重要作用。但也有些外在功能行为与人体内功能行为一样,不受人主观意志控制。而是当人体自己或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为保护和保障自身机体正常运行而产生的条件反射或自激反应,这些反射或反应行为人们自古习惯性称“打”,如打呃、打屁、打喷嚏、打哈欠、打摆子等。
三丰太极拳的哼哈二气,是习练者遵循三丰拳诀,动中求静,凝神调息,长期修习,激发习练者先天呼吸的行为,所以道家称之为“打哼哈二气”。因此可见此气与静修的“胎息”一样,是丹家所求的后天返先天的气息。
通过上述探求,我们可以感悟到张三丰丹术太极拳与流传的各派武术太极拳确有所不同,比较分析,不同之处应该是以下几点:
一、与武术太极拳追求强身健体,格斗致胜不同,丹术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是修真还丹。
图片
我们知道,道家“真人”其实是现代社会上有智慧、有德行且健康长寿的人。这些人皆精气神俱足,但对是否会博击并无要求。综观学界认定的众多张三丰原创文献,均无一语为技击搏斗内容,说的都是动静求丹和以武事入道。且三丰祖师的《以武事得道论》中说:“夫修身以何,以之良知良能,视目听耳,曰聪曰明,手舞足蹈,乃武乃文,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这就全面说清了此中意义。
二、在习练方法上,两类太极拳虽都以拳术形式表现出来,但实质上尚有根本区别。
图片
武术太极拳立足于武术界,搏斗(或称技击)是其基本技能要求之一。行拳时“刚柔相济” “柔中带刚”等,是其必然提法和练法,如练气,则必发劲,甚至还有对练。而丹术太极拳终极目标是修真还丹,丹果静中来,炼者必往静里去,这要求行拳者肢体松透,动作纯柔,未松透带刚劲就入不了静,或自静中也会退出。
三丰祖师拳经云“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这里的“即”的意思为“就是”,说的是极柔软就是刚强,刚柔相济则不是刚强,因为动作一旦出现刚,离虚灵境就远了,那还谈何炼丹?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丹术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静都是为了进入“极虚灵”的境界,在此境界方能启动太极呼吸即哼哈二气。
丹术太极拳者一般不会去考虑能否练成武术高手,但对于习拳中能否收气咽津、缩谷提踵、泪眼涕鼻、观光听音等,却十分在意,因为只有做到这些,并坚持习练,才可丹果自现。另外,丹术太极拳行拳中有种奇妙现象是其他太极拳习练时没有的,即:练拳人在极松极柔极虚灵的境界中启动了哼哈二气,但行拳中只要习练人稍带刚气,或稍有意马心猿,哼哈二气将即行停止。因此能否运行哼哈二气,可以成为验证行拳者是否进入极虚灵心静境界的检验方法。
三、在传承方式上有不同。
图片
作为道家炼丹法门之一的十三式太极拳流传民间后,不仅其丹理及习拳益处得到有识之士认可,还因该法门以拳术动作显现,故也深受武术界人士推崇,特别是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面世后,民间太极拳不断发展,近代发展愈速,且传承脉络清晰可溯。
当然民间糅合到太极拳的各宗派原都为习武门派,大都保留有以武为本的各自传统。反观道家丹术太极拳,由于道教内各法门一般单传。故修炼三丰原创太极拳者不多,学界对此研究探讨也少,致使现代社会中,三丰丹术太极拳这门能使人德、智、体、寿全面提升的道家真功未能广泛流传。
综上所述,我们对近百十年来各界于太极拳溯源上的争论也有新的认识。丹术太极拳和武术太极拳虽同用拳艺表现,但丹术和武术却不是一个范畴,正如中国美术和中国书法虽同用笔墨纸表现,却不能将其归为一种艺术体系。虽然民间太极拳界多数宗师都尊三丰先生为祖师,但三丰所创太极拳实为丹术,是为道家修真炼丹筑基功夫。
今日世界,科技昌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此,人们对道德永续,智慧开发,特别对身体健康长寿更有期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柢的道家文化,正可参与民族复兴事业夯基筑底,在新时代,让道家丹术太极拳这块传统文化的瑰宝,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图片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杨雅岚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191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相关资讯